津门已故著名评剧琴师郭少田(1909至1985年),琴艺精湛、伴奏经验丰富,曾先后为芙蓉花、白玉霜、李银顺、花玉兰等多位名伶操琴,新中国成立后则长期辅佐评剧名家鲜灵霞,为评剧音乐的普及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在许多评剧文献资料中,经常提到“白玉霜首开以评剧二胡(俗称嗡子)进行伴奏的先河”,其实,如今在评剧乐队中已极为常见的评二胡,是由郭少田创制并引入评剧舞台的。
1931年左右,郭少田到燕乐剧场搭班,当时主演是白玉霜,那时她尚未大红大紫。刚去时郭少田给白玉霜打梆子,在演出中,郭发现白玉霜的唱腔和别的演员不一样,她的嗓音很低、很宽、很厚,善于走低腔,而当时一般评剧演员的演唱腔调都非常高昂、奔放。白玉霜演唱有自己的风格,可是她的乐队和她的嗓音很不和谐,她嗓音低,乐队却是板胡、笛子等高音乐器,这样在演唱中就不能产生共鸣,白玉霜唱起来也吃力。郭少田发现了这个情况,就私下里反复琢磨,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,终于试验制作出一把评剧二胡来。这种评二胡比京二胡大一些,是将小四胡去掉两个把轴,减掉两根琴弦,拉出来的声音“嗡声嗡气”,故名“嗡子”。郭少田一拉,“嗡子”音域的高、低、宽正适合白玉霜的嗓音,白玉霜非常喜欢,当即表示:“往后你就给我拉‘嗡子’,你每拉一场,我就多补贴你一块钱(郭当时每天挣四块钱)。”这样,郭少田就试验着给白玉霜拉‘嗡子’,练习了一个时期,效果很好。
1931年8月,郭少田随白玉霜到营口演出,当时在营口演出的还有名伶李金顺、李银顺、周紫霞等。白玉霜的打炮戏是《杜十娘》,在这出戏中,郭少田辅佐胡玉海(著名琴师杨嘉麟、王树林之师)的大弦(板胡),正式把“嗡子”加入到乐队中,与白玉霜的演唱配合默契,相得益彰。这以后,郭少田又进一步研究和改革,在原来“嗡子”的基础上,音筒更扩大了一些,效果更为理想。
后来,因为琐事,郭少田离开了白戏班,白玉霜遂培养弟弟李国璋为自己拉“嗡子”。李银顺听说郭少田离开了白戏班,就将郭请到自己的班社,给她拉大弦。郭拉了一段时间后,李银顺提出:“少田啊,你还是拉‘嗡子’吧。”郭少田不解:“怎么?我大弦拉得不行?”李银顺说:“不是,因为你嗡子拉得好,我找不着你这样的好嗡子,你虽然拉‘嗡子’,但还挣拉大弦的钱。”
1932年,郭少田随同李银顺从济南回到天津演出,首场戏《打昆山》,郭少田用“嗡子”单独拉了搭调里的一句好听的腔儿,掌声雷动。从此后,天津观众认可了“嗡子”伴奏,“嗡子”开始普遍运用到评剧当中了。